摩洛哥

蒋善岳春风得意马蹄疾宁海历代ldq


白癜风能否治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春风得意马蹄疾

——宁海历代“金榜题名”考

编写:蒋善岳

宋代殿试图

中华文明历五千年,其治乱兴衰因由,皆有史乘可稽。殆非天意,抑亦人事耶?洎自尧舜禅让,崇贤尚能;禹启世袭,分封唯亲;秦置郡县,以束为师;西汉外荐举,重阀阅家世;魏晋推九品中正(中品官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庸官当道,贤人在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非历代祸乱之因欤!

及至隋唐,天下一统,遂开科目选才,以考试取士,草野庶民,皆可与焉。科举固修身治平之本,行礼乐教化之政。夫政者,使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盖文官皆儒生,有识见,敢作为,讲持操,重气节,恤民生。历代能臣干吏,多出科举之门;彪炳青史,垂名后世者,代不乏人。故唐太宗于开考之日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岂虚言哉。”明清行八股,西学兴起,科举式微。时易世移,势之必然。然晚清末代状元南通张骞,首开近代实业之风气,补为科举添一佳话。

宁海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以“耕读传家,诗礼济世”著称。近世有“高考状元”、“不栉进士”、“草根秀才”,皆出类拔萃乡里,更有从中央到地方从政者,如王家扬、王宪、陈一新、柴正炼等辈,清正廉明,政声卓著。而硕士、博士、教授则数以千计,桑梓亦有荣焉。值此盛世,因怀慎终追远之思,申发扬光大之义。俾薪尽火传,后来居上。收罗未备,观者鉴谅。

古代游戏用具——状元筹

一、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制唯贤举才、公平公正、学而优则仕打破了封建世袭制度,为向现代制度文明过渡奠定了基础。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覆盖了东亚诸国,并启示了西方文官制度,正如孙中山所说,“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了东方智慧。同时被称为中国在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之外,对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

院试(童子试)

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秀才每年考一次,称“岁试”。为了推荐举人考试资格,每三年还要举行一次大的考试,称“科试”。科试合格的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

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会试

是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会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

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清代私塾场景模型

二、宁海书院文化

(一)蒙学

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是人生的开蒙奠基之学。《易·蒙》载:“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论语》《幼学琼林》《方正学先生劝学文》等。

学塾有私塾和义塾之别。私塾由一家或数家出资,聘请塾师授课弟子。义塾由宗族公产或捐资设立,聘请塾师授课,公众学童为主。

据《宁海县志》载:旧时有义塾、私塾,以义塾为多。义塾无一定修学年限,一般以《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等为教材。

1、龙翔义塾。在长街。清同治年间,知县周祖升以万缘、龙泉两庵改建。

2、桃源家塾。在岔路。清光绪元年(),首建。并置田25亩余充经费。

3、幼仪书塾。在治东北五十里溪下庄。光绪五年,马瑞龙等捐建。

4、词林书塾。在治北三十里九都屠村。光绪九年,屠凤翔等募建,置田40亩。

5、新隽书塾。在深甽。光绪十二年,胡宏芬等捐建。

6、浮溪义塾。在治北凫溪村。光绪十四年,里人捐田20余亩,又续置田地8亩充义塾经费,并由厘局从牛捐项下拨补。岁设正、蒙两馆。

7、香岩义塾。在治北六十里。光绪五年,邬肇基等募设。旋废。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柳商贤劝谕明恩寺僧捐田25亩修复。

8、詹氏义塾。在治北五十里后金村。詹贞镳等首倡,捐田20余亩为塾产。建塾年代不详。

9、魏氏义塾。在治北四十里下蒲。清咸丰初年,魏谦等17人创立崇文会,续置田18亩及山1处充义塾经费。

10、梅林义塾。在治北三十里。光绪二十一年,知县柳商贤创设,以梅林铺司田10余亩及店屋4间拨充经费。

11、此外,柘浦、力洋、胡陈、东仓、古渡、青珠、大湖、山前、岳井、水车、黄坛、马岙、龙宫、里岙、大里、大蔡、涨家溪、花山头、加爵科等文昌阁,均附设义塾。

宁海孔庙遗址

(二)书院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和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宁海孔庙

宁海最初的孔庙,建于唐开元年间(—),位于东郊(今东观山)。宋庆历四年(),县内始有学校,设教授官,嘉祐四年(),孔庙与学校合二为一。几经迁徙后,于南宋绍兴六年(),县令钱浚将孔庙迁到县城西南隅(今宁海宾馆及城南小学一带)。历代毁建无数次,但孔庙位置无多大改变,即东起龙灯墙巷,西至兴宁南路,南至环南中路,北至万家巷,占地约20余亩。

宁海文人十大读书处

宁海著名文人的成才,天资聪明,少年立大志读书是共性,很多宁海文人都有一个环境优美,不受杂人干扰的读书处,在此下大功夫,又是一大特性。至此可体验古代宁海文人的刻苦读书精神,这里往往有原读书的主人沉湎于读书。

1、叶梦鼎在归云洞读书;

2、刘倓在阆风庵读书;

3、舒岳祥在雁苍山阆风台读书;

4、胡三省在清潭文望书院读书;

5、石斗文在西溪读书;

6、邬信在紫溪山读书;

7、方孝孺在陵南谷书堂读书;

8、卢原质在田洋卢文昌阁读书;

9、章朴在石舌章结绳斎读书;

10、胡献来在乾度庵读书。

石镜精舍

据《宁海县志》载:明、清两代,兴书院、义塾。清光绪时,有书院近20所,义塾40余处。

1、缑城书院。在治东南三百步,崇圣观旧址。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县王演畴倡设,因纪念方孝孺而命名。建有扶摇阁、藏书楼,藏经史子集种。清乾隆年间,绅士龚正席重建讲堂楼、斋楼等40余楹。积置学田余亩,为全县规模最大之书院。清末翰林章梫、进士黄培俊、黄和銮曾受业于此。

2、石镜精舍。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之石镜山,明童思立建。方孝孺两次在此执教讲学。

3、文昌书院。在治西步。清嘉庆二四年(),士绅杨鹏栖倡设。

4、文正书院。在治东五十里之古渡。清同治七年(),知县孙熹以法安寺改设,并划寺田余亩充书院经费。

5、拱台书院。在治西三十里之梁皇。清同治十一年,知县王耀斌以梁皇寺改设,并置学田余亩,地90余亩,山余亩。

6、逊志书院。在治北三十里之孔溪墈。同治十一年,以明智寺改设,并拨寺田亩,又新置田地35亩,山2处,充书院经费。

7、植桂书院。在治南三十五里之箬岙。褚志道创建。

8、乘龙书院。在治南三十里东番。清嘉庆九年(),王笔庄等24人出资筹设。道光十八年(),建成。里人捐田数十石充基金。

9、育英书院。在治西南二十里之竹林。

10、徳邻书院。在治西三十里之前童。

11、观澜书院。在治北四十里之璜溪口。旧有正楼7间,魁星沿及房20余间。延师膏火等费由兴文会、振文会等资助。

12、丽山书院。在治西北五十里之大蔡。清末县劝学所总董蔡裔麟曾主书院事。龙山书院(在跃龙山)、南乡龙山书院、亭山书院、庄士书院、沙篓环溪书院、上叶金山书院、陈氏竟成书院。

宁海水车村文昌阁

(三)文昌阁

文昌阁,古时和牌坊、文庙一样,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建筑标识在全国各地屹立,以望当地文风昌盛。古代读书人,虽自称为孔子的信徒,却也崇拜文昌诸神。旧时每逢文昌诸神诞辰日或是大考前,文人学士和百姓都会到文昌阁祭祀。象农历二月初三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出生日,有些就由此日发展成为一个地方的传统庙会。除此之外,到仲春、重阳等季节或节日,文人学士还要到文昌阁去聚会或登高赏玩。久而久之,文昌阁渐渐演变成了文人学士聚会的场所,并成为一个地方文风是否兴盛的象征。

宁海旧时文昌阁多与私塾或书院合一。如明城东“缑城书院”、清同治璜溪口铁江观澜书院、清光绪竹林王氏育英书院和大蔡丽山书院等。

宁海旧时县城和较大的村庄多建有文昌阁,如缑城、水车、长街、山前、胡陈、青珠、茶院(嘉靖戊午年作)、力洋、东岙、田洋卢、竹林、深甽清潭、大蔡、大里孝乌岭、马岙、璜溪口铁江、大罝(念ju音)何等。留下文昌阁碑记的有:缑城书院文昌阁碑及长街山前、茶院、深甽清潭、水车等文昌阁碑。

叶梦鼎画像

三、宁海科举及第与轶事

(一)状元及第

1、文状元王于赟:宁海一市镇历史上有“状元街”,是为了表彰状元于赟而名。宁海城隍庙现存有一只“状元鼓”,即是为于赟而造。据《东洲王氏宗谱》载:第五世祖于赟,元大德二年进士,大德三年赐状元,未职而殒。

2、武状元章黼:南乡海游(今属三门县)人,嘉靖十四年()中武进士一甲第一名,即“武状元”。后官居福建都司指挥使(正二品)。

3、释褐状元叶梦鼎:宁海历史上有一座“状元坊”,是为了表彰“释褐状元”叶梦鼎而设立。叶梦鼎,早年求学于太学。太学生升级采用“三舍法”,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级制,依次递升。据史料记载:宋宁宗时,外舍生人,内舍生人,上舍生30人。可见考试难度之大。宋嘉熙元年(),叶梦鼎三十八岁,上舍考试第一,称“释褐状元”。

4、出生于宁海的状元洪遵:洪遵,字景严,南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绍兴十二年(年)二月,与兄洪适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洪遵之父洪皓,字光弼,政和五年()进士。在宁海任职长达九年(—)。在此期间,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和洪迈先后出生,长子洪适出生于政和七年(),次子洪遵生于宣和二年(1),三子洪迈生于宣和五年()。宣和六年(),洪皓调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司录,至此离开宁海。

5、祖籍在宁海的状元章鋆:章鋆,咸丰二年()高中状元,是宁波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其父系宁海石舌章人,后迁居宁波府鄞县。章鋆中状元后,到石舌章拜祖,并在石舌章、岔路东山等章姓聚居的村庄分匾。今章姓宗祠内仍见有多块《状元及第》的挂匾。

(一)进士登第

1、宋代进士人

嘉祐六年()周弁、胡允中;

治平二年()罗适;

元祐三年()周炜、周炳;

宣和六年()李衎;

绍兴三十年()王齐舆、赵子卓、应世昭;

隆兴元年()王章、王师尹、杨桌、赵伯沇、赵彦瑷;

乾道二年()卢芷、王及、赵彦敏;

乾道八年()赵师誉、赵师文;

淳熙二年()赵师屷;

淳熙八年()王恕、任谔;

淳熙十四年()虞万;

淳熙十六年()华辰;

绍熙元年(0)任诜、王澡、杨景思;

庆元二年(6)赵翰夫;

庆元五年(9)周仲卿、陈肖元、董高;

嘉泰二年(2)谢采伯、方猷;

开禧元年(5)应行之、杨璘;

嘉定元年(8)刘玦、王定、于有成;

嘉定四年()张萃;

嘉定七年()赵时著、应文献;

嘉定十年()王渝、杨渭起、张纪、杨恭、杨元勣;

宝庆二年()杨俊甫、郑发、赵希庸;

绍定二年()郑霖、王渭翁、陈有辉、方略、国炳奎;

绍定五年()麻允实、厉大本、刘桂、胡一之、李光;

端平二年()储国秀、郑杰、赵希偦;林月卿、陈建、应惟嵩;

嘉熙二年()杨杰、张玘;

淳祐元年()陈德载杨珏、李起潜、赵与达;

淳祐四年()孙乾、孙桂发、应叔宷;

淳祐七年()国之才、葛炳午、王渊、萧元龙、舒斗祥;

淳祐十年()陈纬、郑震、赵熄夫、方畿;

宝祐元年()何炳炎、潘梦说;

宝祐四年()郑瑶、舒岳祥、王刚中、胡三省;

开庆元年()徐润祖、郑应普、郑梦祥;

景定三年()胡元叔、范淳之、孙钧、何善孙、赵孟礼、应仲龄;

咸淳元年()郑及之、叶培、麻昭伯、王应子、陈大有、陈纭谦、郑应子、张应奎、杨倚翁、吴焱、王谓应、王伯林、葛元善、郑新之;

咸淳四年()叶正已、孙铭、冯唐英、葛寅炎、郑桂开、陈浩然、魏国杰、舒景云、李应雷、沈得新、王祈、陈行、华嗣一;

咸淳七年()王梦龙、陈应相、王梦发;

咸淳十年()、沈桂、应天燮、王应高、邬济民、王桂开、李洧孙、王森孙、应衎、赵霆晨、俞宗可、周士瑶、范邦惠。

2、明代进士22人

洪武四年()郑士原;

洪武十八年()张岵;

洪武二十一年()卢原质(同年殿试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

洪武二十七年()石允常;

永乐二年(4)章朴;

永乐四年(6)曹常、林伯宗;

永乐十三年()陈资茂;

永乐二十二年()薛鼎、李源;

宣德五年()叶儒林;

成化二十三年()王中;

弘治三年()俞稳;

正德六年()臧相;

嘉靖二年()潘颖、石简;

嘉靖五年()石文睿、张一初(武进士);

嘉靖十四年()童黼(武进士);

嘉靖二十九年()张选;

万历四十七年()任大冶;

崇祯元年()胡献来。

3、清代进士14人

乾隆十年()李栋(恩榜);

乾隆二十五年()钱选(恩科武进士);

乾隆三十五年()邬宗望(恩榜);

嘉庆十一年()李士鹤(恩榜)、华祝(恩榜);

道光二年()戴恩(武进士);

道光三年()龚继荣(武进士);

道光二十四年()邬文涛(武进士);

光绪二年()邬绍云(武进士);

光绪九年()黄培俊;

光绪十五年()杨志鸿(恩科武进士);

光绪二十一年()王鹤来(恩科武进士);

光绪二十四年()黄和鸾;

光绪三十年()章梫。

4、年龄最大进士

王定,字君宝(一作君保),宁海竹林(今属前童镇)人。南宋嘉定元年(8)郑自诚榜进士,时年52岁。历官二十四年,76岁致仕。还乡闲居十五年,以91岁高龄谢世。

5、宁海首位进士

周弁,字君仪,东岙(今属一市镇)人,北宋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进士。为宁海历史记载上首位进士。

6、科举末尾进士

章梫,字立光,号一山,南乡海游(今属三门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中举人,光绪三十年()刘春霖榜进士,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为宁海最后一名进士。

舒岳祥雕像

(一)科举轶事

1、一门二进士

赵师誉、赵师艿两兄弟,系宋宗室,居宁海。赵师誉为乾道八年()黄定榜进士;赵师艿为淳熙二年()詹骙榜进士。

郑霖、郑发两兄弟,宁海西洲(今属长街镇)人。郑霖为绍定二年()黄朴榜进士;郑发为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进士。

舒岳祥、舒斗祥两兄弟,宁海阅风里(今属西店镇)人。舒岳祥为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舒斗祥为淳祐七年()张渊微榜进士。

2、一门三进士

王齐舆、王恕、王章三兄弟,宁海东隅(今属跃龙街道)人。王齐舆为绍兴三十年()梁克家榜进士;王恕为淳熙八年()黄由榜进士;王章为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人称“三瑞”。宁海城东“丛桂坊”即为他们三兄弟而立。

3、一门七进士

东洲(现宁海县东岙村)周氏繁衍至北宋年间,有良史公以能文称于乡里,为人慷慨有气度,时为民间航帮舵主。宋天禧五年(),良史公掌船赴日本,离家三月后,其子周弁出生。此后七年,良史公音信全无。天圣六年(),噩耗传至,时施氏年方二十岁,遂孀居守寡,教子读书。

周弁聪颖好学,嘉祐六年(),登进士第。初任会稽主簿,后迁松溪知县。熙宁七年()改知武义,再调黄陂,官终池州青阳县,卒于官舍。著有《周少师策》、《韵类》。周弁不但自己好学,还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他有七个儿子,长子周炳、次子周炜,于宋元祐三年()考中进士。而后,其余四个儿子也接连登进士第。他的女婿也是进士。因此被称为“一门七进士,连女八登科”。

4、一族九进士

卢见昌世居山东,宋淳化四年()进士。初任贵县(广西)县令,调任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司法参军,后升任吏部尚书、左丞相,封卫国公。

卢积世居山东,宋熙宁三年()进士。初任淳安县令,为官清正,体察民情。生平功绩,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最为卓著。后升任监察御史。

卢诜宋绍兴八年()进士。初任平阳推官,转调山东佥事,后升任兵部尚书。时值国家动乱,外有金兵入侵,内有奸臣弄权。而宋高宗一味听信秦桧,割地赔款,苟安于江南一隅。卢诜心灰意冷,为避奸臣祸害,辞官隐居桑洲模坡寿星岩下。

卢挚宋绍兴十二年()进士。秉承父志,在寿星岩下苦读诗书,隐忍等待,报效国家。官至翰林学士,常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参谋。

卢伦宋绍兴三十年()进士。一表人材,满腹经纶,以文章超群,深受宋孝宗喜爱,被招为驸马。

卢芷宋乾道二年()进士。为政严明,爱民如子,视百姓如同父母,凡百姓之事,想方设法给予操办,绝无拖延。后转任通直郎,常伴太子左右,解答各种疑惑。

卢渊宋嘉定八年()进士。严毅方正,精通经史,且文武全才,官至兵部左侍郎。

卢辉之宋嘉熙元年()进士。任莆田县令期间,教化人心,端正风俗,百姓温良礼让,安居乐业。后升任河南监察御史。

卢原质明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殿试名列第三,授翰林院编修,以文章超群,深为朱元璋所宠爱。

5、一村二十四进士

西岙村,自晋始,先有集福寺,而后有村,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宋时,有十六大姓,贤士辈出,经济繁荣,达到鼎盛。

蒋世荣淳化三年(),孙何榜进士

陈廷芬绍兴十八年(),王佐榜进士

陈廷兰乾道二年(),萧国梁榜进士

陈廷芝淳熙五年(),姚颖榜进士

郑发宝庆二年(),王会龙榜进士

郑霖绍定二年(),黄扑榜进士

郑杰端平二年(),吴叔告榜进士

陈纬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

郑震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

郑瑶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

陈绍谦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

郑应之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

陈大有咸淳元年(),阮登炳榜进士

陈浩然咸淳四年(),陈文龙榜进士

郑桂开咸淳四年(),陈文龙榜进士

陈应相咸淳七年(),张镇孙榜进士

周定国进士(宋)

郑应普进士(宋)

陈绍昌进士(元)

陈德良进士(元)

陈国华进士(元)

陈道大进士(明)

陈道顺进士(明)

陈义昌进士(明)

6、科举功名最高的进士

卢原质,字希鲁,宁海田洋卢(今属桑洲镇)人。明洪武二十一年()任泰榜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7、现存诗作最多的进士

舒岳祥,字景薛,宁海间风里(今属西店镇)人。南宋宝祐四年()文天样榜进士。撰有《间风集》,现存诗作首,数量居宁海进士及诗人首位。

8、史学成就最高的进士

胡三省,字身之,又字景参,宁海新宁乡(今属深甽镇)人。南宋宝祐四年()文天样榜进士。撰有《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被公认为《资治通鉴》最佳注本。

9、声望最高的进士

罗适,字正之,号赤城,宁海溪南(今属跃龙街道)人。北宋治平二年()彭汝砺榜进士。罗适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为官清正廉明,政声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元祐名臣”、“理学先声”、“浙学先河”等,入祀州、县乡贤祠。

10、清代官阶最高的武举人

钱梦虎,字茂林,号啸岩,南隅(今属跃龙街道)人。乾隆四十四年()中武举人。后因平寇有功,官授广东提督。广东提督,全衔为“提督广东省军务总兵官”,尊称“军门”,为武职从一品,官阶高过文职巡抚(从二品,加侍郎衔正二品),一般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同级,为广东省绿营清军的最高长官,管理全省军政,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

11、清代名次最高的武进士

龚继荣,宁海白石头(今属于跃龙街道)人,道光元年()中武举人,道光三年()武进士二甲第一名(在状元、榜眼、探花之后,排名第四),称作“传胪”。后官至云南城守营参将(正三品)。

12、被皇帝尊称为“义父”的进士

王澡,字身甫,号瓦全居士,宁海西隅槐里(今属跃龙街道)人。南宋绍熙元年(0)余复榜进士。王澡任山阴(今绍兴)知县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赵与莒的小孩,当时只知其是宗室后裔,因其父早故,与母亲及弟弟三人艰难度日。王澡见这小孩聪明伶俐,顿起怜悯之心,便将其收为“义子”,待之视如己出,担负起养育之责。几年后,王澡调离山阴,去往别地做官,便与这个小孩失去了联系。

嘉定十七年(),宋宁宗驾崩,权臣史弥远联同杨皇后拥立赵贵诚为新帝,而此新帝竟然就是王澡当年收作“义子”的赵与莒。原来宋宁宗因膝下无子,便命宰相史弥远物色品行端正的宗室子弟,立为太子,以承大统。后经考察,赵与莒被选中,改名赵贵诚,迎入宫中。赵贵诚继位后,即宋理宗,并改名为赵昀。

后来,宋理宗得知“义父”王澡已经致仕,便立即命人到宁海探访,却被告知王澡已于不久前去世。理宗闻讯甚为伤感,想起“义父”当年的养育之恩,不禁潸然泪下,随之御笔亲书“德庵”二字,派官员送至宁海王澡府上,并代为祭祀,以示不忘王澡昔时的恩德。

方孝孺雕像

13、一县三帝师

叶梦鼎。南宋景定元年(),叶梦鼎被召为太子詹事,掌统东宫政事,为太子(赵禥)讲经授课。景定五年(),理宗驾崩,赵禥即位,成为南宋的第六位皇帝,即宋度宗。

方孝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明史·方孝孺传》:“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李至刚。洪武二十一年(),李至刚考中明经。被选去侍奉懿文太子,授予礼部郎中。明成祖朱棣称帝后,左右的人称赞李至刚有才干,朱棣便任他为右通政,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朝夕在朱棣左右,论说洪武年间的事,很得皇上亲信(信任)。永乐二年(4年),朱棣册立皇太子,李至刚兼任左春坊大学士,在东宫讲筵当值,与解缙先后去讲(轮讲)。

14、一县十二尚书

叶温裕,唐僖宗年间,官至吏部尚书。时值唐朝末年,官场黑暗,辞官退隐,择宁海东仓而居。

卢诜,宋绍兴八年()进士。初任平阳推官,转调山东佥事,后升任兵部尚书。时值国家动乱,外有金兵入侵,内有奸臣弄权。而宋高宗一味听信秦桧,割地赔款,苟安于江南一隅。卢诜心灰意冷,为避奸臣祸害,辞官隐居宁海桑洲。

任冼,宋绍熙元年(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应维崇,宋绍熙年间,官至礼部尚书。

赵师?,宋淳熙二年()进士。累迁司农卿,知临安府,进兵部尚书。

应文猷,宋嘉定七年()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吏部尚书。

郑发,宁海西岙人,宋宝庆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叶梦鼎,宁海西岙人,宋景定年间,升任兵部尚书。

王应子,宁海一市人,宋咸淳年间,官至吏部尚书。

詹鼎,宁海詹家人,明洪武年间,官至刑部尚书。

李至刚,宁海竹口人,明洪武年间荐侍懿文太子,燕王朱棣称帝后被任命为左春坊大学,四朝重臣,官至礼部尚书。

潘颖,宁海西隅人,明嘉靖二年()进士,初授江西丰城县丞,后升任吏部尚书。

15、一县两主考官

方孝孺(-2),字希直,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洪武二十九年(),四川举行乡试,陈南宾与方孝孺同为主考官。

李洧孙(-)字甫山,号霁峰。宋咸淳十年()进士。授迪功郎、黄州司户参军,未上而宋亡。元大德年间,郡府强行推荐他赴京师向朝廷献《大都赋》,李洧孙所作三千余字《大都赋》匠心独运,一时名噪天下,授杭州儒学教授,历江浙同考试官,后以黄岩州判致仕。

16、出生宁海一门三丞相

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通过科举跻身翰苑以博瞻之学和忠义之气赢得巨大的声誉和帝王的青睐,使洪氏家族成为南宋极为显赫的一族。因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及其他方面的学术成就,所以后人对他们合称“南宋三洪”。

“三洪”兄弟皆仕登显要,位极人臣,洪适的金石考古,洪遵的钱币研究,洪迈的文学著述,皆有很深的造诣,影响深远。其父忠宣公洪皓,使金十五年,在金人威胁利诱和压迫下,始终坚贞不屈,亦为当时及后人所称道。

一门三进士的木雕

观瞻半日,穿越千年。高山仰止,见先贤之正冠;謦咳珠玉,沐春风而倾心。耳提面命,圣人垂训;鸡窗萤火,后学楷模。昔姚广孝劝告燕王朱棣:“杀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尽矣。”宁海文风之盛,影响之远,岂是偶然。

当今科技创新,一日千里。世界竞争,人才为先。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中国梦是汉唐凤仪,新时代见大国气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总书记谆谆教诲,三复斯言;复兴中华,任重道远,吾修能不拳拳相勉,再创辉煌?王昌龄诗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今之视古,犹古之视今。宁海文脉传承,山高水长,继往开来,舍我其谁?后学其勉乎哉!

作者:蒋善岳。笔名:蒋善学。

性别:男。群众文化退休干部。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湖南省湘潭大学兼职教授,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宁波市群众文化学术研究协会会员,宁波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海县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海县跃龙诗社社员,宁海徐霞客研究协会会员。

编著:《收藏前童》、《前童行会》、《中和解救危机》。

论文:《新亮点,高品位,粗方型》、《浅议前童鼓亭的形式特征与文化内涵》、《浅谈前童古镇的价值、保护与开发》、《繁荣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软实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应真正体现家门口文化涵义》等多篇论文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小品:《村长》、《钱没了》、《请客》等多个反应现实题材的作品被搬上舞台,推出了廉政小品一台戏专场演出,受到中央纪委的表扬。

其他:诗歌、散文、书法、美术等作品多次参加县级、市级、省级比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编辑

平安

审核

浩海紫烟

图片

来自网络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jianicar.com/xzqh/1567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