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

靠家里蹲型学者,怎么在外面讲好中国故


中国论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大多涉及中国话题。您怎么看中国学者和智库参与这些会议和论坛的情况?先讲个故事吧。多年前我去摩洛哥参加地中海论坛,论坛开始前播放了一个关于环境变化的短片。短片以年中国某地发洪水的场景为开头,洪水中一个小孩爬到树上,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结尾场景是北京人戴着口罩,行走在雾霾笼罩的长安街上,给人以非常恐怖的感觉。短片结束后,会议主持人邀请每位嘉宾做5分钟发言。作为嘉宾席上唯一的中国人,我提出了要讲8分钟的申请。我说,中国在环境整治方面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片里的场景也是真实的,但它却忽略了事情的另一面,那就是中国在环境治理上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主持人给了我8分钟时间,我临时改变了发言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环保政策及最新成果。虽然我的即席发言不可能让与会者全面了解中国的环境治理,但至少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改变了似乎中国人对环境问题无能为力的错误看法。后来我一直在想,当时如果没有我们中国人在场,看完短片后,绝大多数参会人员一定会觉得,中国的环境已经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事实上,中国人严重缺位,中国人经常失声,这是很多国际会议和论坛面临的“新常态”。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国际会议和论坛都免不了要谈论中国。但由于信息不畅、接不上头、无法派人,或者不便派人,许多国际场合出现了“讲的是中国事,见不到中国人”的尴尬场面。我们老说西方媒体和学者误解、歪曲甚至抹黑我们,但我们自己不去积极占领国际舆论斗争的舞台,不去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不去主动阐释我们的内外政策和成果,怎么不被误解和歪曲呢?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后,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表示,中国得学习更好地沟通,我们得多来慕尼黑。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几年前,拉美某国召开与G20峰会相关的会边会。主办方给中国人准备了不少座位,甚至还摆上了带有“中国”字样的台签。但会议召开后,中国席上却是一片空缺。只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到场,成了中国的唯一代表。其实,他是北京某单位的退休学者,此次是以南方某大学特聘教授身份,使用因私护照前来参会的。由于会上只有他一个中国人,而他又是一位退休学者,讲话的份量和影响可想而知。听到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震撼!如此高规格的国际论坛,本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极好机会,而我们却白白地丧失了这些机会,实在可惜!令人欣慰的是,国内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据我所知,年,我国有关部门多次组团,派各领域专家学者到境外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相关部位、智库和媒体对外交流与对话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我本人曾两次带团出国参加国际论坛和对外交流。可以说,这方面的情况正在好转。我们正在根据国际舆论斗争的发展变化,根据我们对外传播的实际需要,调整观念,改革机制,优化程序。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国际舆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jianicar.com/lsyg/1608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