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宁海
文/应可军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最早知道孙中山到过宁海,只是个传说;《崇祯宁海县志》记载:“石君书堂,西二十五里西溪,又名新田,宋编修斗文读书处。”其中石君书堂光绪县志称新田书堂,石斗文读书处。石斗文(—),越州新昌人,有宗谱作宁海人,字天民,石公揆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任临安府学教授,丞相史浩荐其学行,迁枢密院编修。虽非谏官,而能抗论朝政,为宁宗所嘉奖。迁知武冈军可能即原西溪徐家村南山的踏道坑。此处位于西溪湾之南,留五扇湾之北半山腰,面积达数十亩。东南方有悬崖,南侧有瀑布,为西溪峡谷最佳观景台,传说为古代书院旧址。清代末年,曾有上海青年女士至此结庵,捐资建成徐家大桥。并传说名叫孙文的书生来此居住多日,有人疑即孙中山。女士不久离去,无人知其何往。今从踏道坑去盈坑公路上登约里许,仍是个隐居修学的好场所,也是个可辟为旅游景点的地方。不过孙中山在民国5年()8月16日,孙中山由上海到杭州。开始浙江之行,8月24日,中山先生一行乘“建康舰”离开宁波去象山、舟山,视察舟山群岛,象山港及三门湾,考察浙江沿海有无建筑军港的条件。一路演说,考察,鼓励振兴实业。特别提到三门湾,称三门湾为实业之要港。与宁海确有不少直接关系。8月25日,到舟山顺道游普陀山。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登临佛顶山天灯台,中山先生还看到了海市蜃楼:遥见慧济寺前云光缭绕,仙葩簇锦,宝幢舞风,有无数僧人盛服排列其上,类出迎状……中山先生游览归来,在普陀山前寺方丈室晚餐,谈起所见瑞相,前寺方丈了余和尚请他留个纪念,中山先生便写下了《普陀山志奇》一文。接着又为时任全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太虚法师手题《昧盦诗录》,并署名于左。太虚当即奉诗二首以呈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神,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民国元年,曾约王文典陪先生赴杭,未果,今闻先生新游西子湖来也)。佛法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民国五年,孟秋之杪,昧盦太虚未是草。”第二天(8月26日)中山先生一行就离开舟山乘军舰回上海去了。这次一共在浙江待了十多天。为宁海三门湾留下宏伟的远景。今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浙江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之时,这片平静的海面掀起了波澜。宁海、象山、三门纷纷加快了区域协作的脚步,尽管他们要原创更多的机制、跨越更多的障碍、付出更多的艰辛。三门湾,在思索,在奋起。吹拂千年的东海之风,鼓满了三门湾启航的船帆。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喜欢就点个赞〗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jianicar.com/dlwz/15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