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约束,切实解决我市部分流域水质反弹问题,坚决打赢冬春季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营造浓厚治水氛围,我市决定正在开展“一把手”谈治水活动。
通过开展这项专题活动,进一步推动各区县(市)、园区、重点乡镇主要领导思考治水、推动治水、狠抓治水,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浓厚氛围,同时为各地治水工作提供互相借鉴参考的平台。
近年来,宁海县按照省市部署,大力推进“清三河”“剿劣”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水环境质量在全市一直保持前列,市控以上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优良率和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保持%,创建省市美丽河湖4条,年治水群众幸福感排名全市第一,捧获“大禹鼎”银鼎,获评浙江省第22届水利“大禹杯”银杯奖,绿色发展指数跃升至全省第五、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连续第三年蝉联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二,《以治促建发展美丽凫溪经济带》入围美丽浙江绿色发展十佳示范案例。
宁海县委书记林坚表示,开展“五水共治”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争先创优进位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全面开启“十四五”治水工作新征程,创成全域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持续改善全县水环境质量,努力成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版图中的最美版块。
对标立靶打好省级全域创建攻坚战
(《清溪人家》——周衍平摄)
今年,将坚持扩面和提质“两手抓”,打造“污水零直排区”2.0版,投入4.15亿元实施75个重点项目,开展西店、跃龙等7个镇(街道)省级创建,宁海经济开发区、模具城等17个工业集聚区市县级创建,32个生活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已创建单位做好巩固提升,全域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
重点是扎实开展基础调查,高质量推进各单元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健全雨污管网运维和预处理设施管护等长效机制,确保建设一片,见效一片。
聚焦短板
打好基础设施提升攻坚战
(白溪——柴晓冬摄)
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结合地块开发、道路改造,计划投入8.51亿元实施污水管网检修、新建、改造提升和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重点推进老城区雨污管网和茶院至宁东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建设、新兴A区块和兴海路以东区块雨污管网改造。
今年完成城北污水处理厂扩容,年底前全县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新建农污治理设施35个、提升改造15个、终端改纳管10个。推进清溪水库、抽水蓄能电站、海塘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小微企业危废收集体系投入运行。
齐心合力
打好水环境质量提升攻坚战
(西溪水库——项韬)
继续开展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制定落实县、镇、村三级河湖长履职考核评价办法,推广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以发现和解决河湖问题为目的,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
深化数字赋能,新建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构建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完善乡镇(街道)污水收集和处理考核机制,实施污水处理厂(站)浓度和水量通报考评。
实施颜公河综合治理提升行动,计划投入4.97亿元实施48个项目,重点推进入河排口整治、大溪至颜公河引水工程建设和暗渠整治提升。
开展白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进白溪流域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创建汶溪省级美丽河湖。
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完成入海排口整治任务。实施常态化生态环保“”有奖举报,营造全民参与的治水氛围。
重点部门、乡镇街道负责人谈治水
(《五彩大地》——黄恩听摄)
宁海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葛欢善:宁海经济开发区以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抓手,重点做好所辖六个区块雨污管网排查整改和新改建、企业雨污分流改造等工作,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努力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宁海县综合执法局局长吴继盛:宁海县综合执法局将以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奋进姿态,以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五年行动为引领,以创建中心城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为目标,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在主动作为中体现“城管担当”!宁海县前童镇党委书记张畅芳:前童镇将主动担任治水大使,持续推进白溪、梁皇溪等河湖建设,创建水美乡镇;巩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全力打好工业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组合拳,进一步提升全镇生态环境质量,突显江南古镇的韵味。宁海县西店镇镇长金益:西店镇将以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目标,倒排时间表、对账销号。全力打通污水排放断头节点,大力推进入河排口整治,加快工业集聚区、公建单位、生活小区等雨污分流改造和“六小行业”整治,进一步完善管网长效管理机制,坚决打赢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攻坚战。宁海县力洋镇党委书记陈模曹:力洋镇立足打造生态型现代化滨海新城总体目标,依托工程项目开展全域雨污分流改造,加强河长履职监管,建立巡河长效机制,宣传发动社会群体联防联控,营造水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jianicar.com/xzqh/15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