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摩洛哥 > 当地气候 > 北非风情之旅摩洛哥上篇
当前位置: 摩洛哥 > 当地气候 > 北非风情之旅摩洛哥上篇
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一个阿拉伯国家,也是一个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常年花木繁茂的国度,享有“北非花园”美称。虽然地处非洲,然而却与人们平常感知的非洲印象大不一样,她是最靠近欧洲的非洲国家,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摩洛哥文化中,阿拉伯文化与新潮的西方文化并存,造就了其与非洲风格迥异的特色。
其人口总量约3千余万,国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西撒哈拉2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多公里。摩洛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当推四大皇城,即: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和梅克内斯,其中拉巴特为首都,此外,还有卡萨布兰卡、舍夫沙万、丹吉尔和梅尔祖卡(撒哈拉沙漠)等热门游览地。最喜人的是摩洛哥王国于年开放对华免签,为中国游客敞开了旅游大门。目前呈现的都是原生态的景点,没有人工打造的痕迹,所以此时去游览可以尽览原汁原味的北非风光和原生态的摩洛哥风土人情。经由卡塔尔多哈转机,我们直飞北非王国摩洛哥。
▼停泊在多哈机场的空客A双层客机▼航拍朦胧中三面环海的石油之国----卡塔尔(多哈)
我们在摩洛哥的行程路线:卡萨布兰卡---索维拉---马拉喀什---瓦尔扎扎特---撒哈拉沙漠---菲斯---瓦卢比利斯---舍夫沙万---丹吉尔---艾西拉---拉巴特---卡萨布兰卡。围绕摩洛哥东部一圈。(瓦尔扎扎特、舍夫沙万和艾西拉图中没标出)
▼摩洛哥地图
八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机场。
▼机场大厅
在卡萨布兰卡机场可以购买orange(橙色)电话和流量卡,免去无流量,无信息之忧。这是去摩洛哥旅游必须购买的对外联络和连接wifi不可或缺的东东,价格很便宜,可以根据在摩洛哥逗留的时间长短自行选择。
▼柜台前购买橙色卡
机场出来后,坐火车去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体验一把卡萨布兰卡的火车。
▼火车有点旧
▼无空调的车厢有点热
▼1个小时后抵达卡萨布兰卡火车站
▼兑换摩洛哥币的银行窗口,摩洛哥币中文名叫“迪拉姆”。
到了卡市的一家宾馆,在前台办理入住手续。
▼墙上挂的都是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的照片
▼宾馆大堂
出门溜达溜达,虽然地处非洲,民情风俗比较自由开放,不像亚洲的*南国,对拍照反感甚至敌意。都是曾经的法国殖民地,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小伙子非常友好,摆出pose主动提出让我们给他拍照。
▼去小吃店购买吃的,点心丰富
街头这种水果好多,不贵,知道叫什么名子吗?往下看您就会知道。
▼洞洞内长满小刺的水果
▼带着手套,剥好削好,请品尝。
▼主动要求合影的小鲜肉
▼全都削好了
在摩洛哥期间为我们服务的奔驰中型SUV客车,七座位,我们仨,宽敞舒适。
▼出国自助游,奔驰SUV车是首选。
▼先给车加足油,今天从卡萨布兰卡出发前往海边港口城市索维拉。▼持美国和摩洛哥护照,操一口流利英语的摩洛哥当地司机哈桑,年龄大概六十左右吧,身体挺棒。
大约3个小时车程,抵达海边小城索维拉。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是"美如画"的意思。它是摩洛哥西部濒临大西洋的一个旅游胜地和最有魅力的一个海滨城市,常年从大西洋吹来的风光临着小城,是名副其实的"非洲风城"。
索维拉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索维拉是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汇合地,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里终年气候宜人,居民天性淳朴善良。
▼街头摊点,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这边的大麻花。
穿过索维拉市场去我们预定的民居,沿途经过的集市与我们这边多类似。
▼看似杂乱,却很接地气的街头地摊。
▼街头不乏极具阿拉伯风格的小商品
▼水果摊
▼右边戴礼帽的年轻人是我们预定民居的老板。哈哈,司机哈桑也是手机控。
房子小巧玲珑,干净整洁,中间有一个天井,传统摩洛哥别墅楼房的中间都是这种建筑风格,所有的房间围着天井,一般都是3~4层的小楼。▼天井
▼站在天井看室内
▼小阁楼
▼索维拉城堡炮台,几乎是索维拉城中唯一的古迹。
▼海鸥在头上转悠▼一只海鸥悠闲栖息
▼港湾处停泊着许多用于出海打捞且充满鱼腥气又稍显残破的渔船▼这就是渔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海鸥旁若无人
▼蓝色是主调
▼去著名的鱼市转转
▼海鲜产品多了去了
▼配上几个不同颜色的柿子椒,生意可能更好。
▼叫不上名的鱼类海鲜
▼只认识这个:大龙虾,别问价钱,便宜就是了。
将绿色类似柠檬一样的水果汁滴在生蚝上,用于生吃生蚝。
▼图中长得怪怪的是海胆,也可以生吃。
生吃生蚝?不担心有寄生虫?入乡随俗,怎么也得学着年轻人的尝尝鲜,吃得打哇(作呕哦),好难吃,要吐,“冒死吃河豚”的感觉油然而生,为了舌尖上的索维拉,拼了!
▼看看明天会不会拉肚子?
▼买了一大堆海鲜包括大龙虾等,不贵,请私人烧烤店加工,价格平民。
▼摩洛哥国菜---塔吉锅
▼美味鲜嫩的烧烤
▼烤鱼
▼手撕鱿鱼
▼配送的摩洛哥大饼
▼索维拉鱼市内的理发店
▼索维拉老城区夜市
▼摩洛哥索维拉小男孩
▼索维拉大西洋海景海滩
▼海边落日余晖
▼当地人在海边
▼骑自行车的市民
▼沙滩足球场
▼迷你球门,虽然破旧,却是孩子们的最爱。
▼道旁随处可见紫娇花
离开索维拉去马拉喀什,沿途路上的水果摊比比皆是,价格超便宜还特好吃,应该是沙漠特色吧。
▼无花果
▼沙漠瓜
▼这个不是芒果,大小类似哈密瓜,超甜超便宜且水分极多。从索维拉到马拉喀什,途中见证世界奇观“山羊上树”,一群山羊有的趴在树干上,有的站在树枝上,有滋有味地咀嚼着树叶,呈现一幕“羊上树”的奇景。
赶紧用手机拍下!开始以为是当地人为了增加旅游收入而把羊特意赶上树,后来才知道,这些山羊都是自己爬到树上去的,奇怪吗?
为什么羊要爬到树上?据说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干燥、寸草难长,仅分散着一些耐旱耐高温,适于南部撒哈拉大沙漠气候的灌木林。当地的山羊在缺少水源,缺少草地的条件下为求生存,慢慢学会了上树的本领,最终它们能够在树上轻松攀登、跳跃,甚至站立在枝头上。真正见证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存规律。
▼原来羊上树是因生活所迫
▼路过的游客都停下车看看这个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观
当地农民也会主动赶羊上树,让它们吃坚果的果实,然后向地下吐出种子,帮助坚果树繁殖,从而提高坚果油的生产效率。这种坚果的种子在磨碎之后,可从中榨出十分珍贵的阿甘油,用于烹调和制作化妆品。
▼“羊上树”已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不可错过的独特景观
摩洛哥红色之城马拉喀什位于国境南部,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部明珠”。它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地区政治中心,因该城的大部分房子都被覆以红色而闻名,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
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拉喀什虽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观光、宗教、古迹、园林是红色之城的特色。位于马拉喀什老城区(又叫麦地那区)的库图比亚清真寺,非穆斯林不许进入,只能在外浏览。在库图比亚清真寺尖塔,人们可以听到宣礼塔每天都在召唤信徒们祈祷的声音。
▼库图比亚清真寺
▼库图比亚清真寺夜景
位于马拉喀什,建于16世纪、发现于20世纪初的萨第安墓,以精美的木雕天花板和阿拉伯工匠卓越技巧铺就的大理石而闻名,这也是墓穴吸引世界众多游客的原因之一。
陵墓主人包括王朝的六位成员,最有名的当属12列室,其中包括苏丹的儿子艾哈迈德-曼苏尔之墓。石碑是在雪松木基础上精心制作的,纪念碑是以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制成。主墓穴之外是花园和墓主人的士兵及仆人的坟墓。
▼在外等候参观萨第安墓的各国游客
▼外面的方格是仆人和士兵的公墓,王国真是等级森严。
▼各色拼图和花纹的马赛克是摩洛哥建筑的一大特色
▼奢华的萨第安墓
马拉喀什的巴西亚(BahiaPalace又译巴伊亚)皇宫,是一座典雅宫殿,也是深藏在老城区一个小街道里摩洛哥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宫。外表看似平淡无奇的皇宫,里面却别有洞天。
巴西亚皇宫建于19世纪末,是当年摩洛哥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由当时最好的工匠连续工作14年才建成。皇宫内华丽的房间、中庭、喷泉、花园等虽然小巧,但却十分精致。这些房间是供皇帝的妻妾居住的,房间大小及装饰依皇帝对嫔妃的宠幸程度决定。法国殖民摩洛哥后,曾把这里占为己有并进行了一些改造,如加装了壁炉,但总体结构仍然是阿拉伯式。▼好不容易排队进入巴西亚皇宫▼极具特色的马赛克拼图地面
▼巴西亚皇宫白蓝色的基调在炎炎夏日让人感觉很清爽
▼无处不在的马赛克装饰
这里每间房间的天花板都是用雪松做的,雪松木的特点是木质均匀不易受潮,具有很好的防潮效果;质地轻软,还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雪松还会分泌出一种油脂,这种油脂能够有效的防止虫蛀,所以雪松木是一种天然防腐木材。
感叹屋顶怎么会有如此漂亮的图案!
▼精致美丽的天花板图案
▼色彩鲜艳的拼图马赛克让人无限迷恋,流连忘返。
▼皇宫内色彩绚丽、千姿百态的马赛克图案。
▼风格各异的门及那些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繁杂花纹,其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离开巴西亚皇宫,继续前往距离此地仅米的巴迪(PlaceDesFerblantiers)皇宫。
建于16世纪的巴迪皇宫,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无与伦比的皇宫”。皇宫曾用意大利大理石和大量的从苏丹进口的黄金进行华丽装饰,有间房、一个大庭院、一个游泳池,皇宫还有一个地下的小型隧道式监狱,供国王羁押犯人用。整个皇宫的建造共花费了25年时间,可谓是摩洛哥版的“阿房宫”。
曾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宫殿,如今却仅存一座空壳和黏土墙。满目的沧桑和苍凉感毫无掩饰地向你袭来,唯有水池旁凹陷地里的橘园,绽放着勃勃生机,似乎在向人们展露着她的过往。
登上二楼平台,可以俯视整个宫殿。目前,马拉喀什当地正在进行复原重建,相信这座昔日皇宫将恢复其风采。
▼皇宫入口处的大门
▼高高的城墙▼行走在昔日的皇宫内
▼郁郁葱葱的橘园似乎给皇宫带来生机
▼泳池的水已经干涸
▼残存的宫内走廊
▼虽经岁月,步梯上的马赛克依然残存。
▼斑驳的马赛克在倔强地诉说昔日辉煌
▼用绳子拦着一定有值得保存的东西
▼当年扬名一世的皇宫已是静卧数年的废墟
小街小巷,车不便进入,请了一位当地人拖运行旅至我们住宿的民居。
▼好淳朴的感觉,送到后我们多给了费用。
安顿好以后,出来逛夜市。马拉喀什的麦地那区(即老城区)有着1千多年历史的吉马-埃尔弗纳广场(德吉玛广场)文化空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德吉玛广场也被称为不眠广场(MarrakeshSleeplessSquare)。
华灯初上时,数百家大排档摆开龙门阵,小贩、小摊和各种百货摊店充斥其中,白天卖艺的玩蛇艺人最惹人瞩目,很草根的歌舞有点像吉普赛人卖艺的方式。
▼德吉玛夜市▼站在高处拍摄壮观的德吉玛夜市
▼夜市大排档
▼就这么蘸着吃那才叫一个地道
在一位中国常住摩洛哥旅客的指引下,我们慕名来到这个夜市摊,一份羊肉、一份牛肉,太地道了,送一盘当地大饼。美味佳肴、异国风情。
▼舌尖上的摩洛哥牛羊肉
▼终于吃到了地道的咖喱牛肉,一个字“爽”,余味无穷!
▼学着用手蘸着吃,别有一番风味哦,光盘行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夜市人云集于此
▼琳琅满目的干果
▼各色当地水果
▼当地工艺品也极具特色
马拉喀什另一著名景点当属称奇世界的马若雷勒花园(JardinMajorelle?),这是一座占地12公顷的美丽花园,也是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世外桃源。
花园由法国著名设计师杰奎琳(JacquesMajorelle)在上世纪20~30年代,即摩洛哥还是法国保护区时设计建成,于年对外开放。
年,法国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YvesSaint-Laurent)和皮埃尔·伯奇买下了这座花园,并精心打理。年,在伊夫?圣罗兰去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马若雷勒花园。马拉喀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设在马若雷勒花园里,其中包括了伊夫·圣罗兰先生个人珍藏的北美纺织品,还有大量陶瓷、珠宝和绘画。
到了摩洛哥必去马拉喀什!到了马拉喀什,必去马若雷勒花园!
▼排队购买马若雷勒花园门票,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手持门票准备入园参观
▼花园围墙外面也爬满了鲜花
▼进到园内,迎面而来的是具有摩洛哥风格的喷泉。
▼小憩
▼马若雷勒花园,蓝色为其主调,被称为马若雷蓝。
▼奇花异草美不胜收,以多肉类植物为主。▼见过比人还高的仙人柱吗?叫参天大柱如何?▼鳞次栉比的仙人类植物▼多肉类植物让你眼花缭乱
▼形状、形态各异的多肉类奇珍,这个应该是芦荟的一种。
▼漂亮的仙人掌浪漫绽放
▼巨型仙人球
▼这些有备而来的中国女孩,着统一的黄色服装,以与植物园的蓝色和绿色和谐搭配。
▼窃以为:随意放松、融入大自然、姹紫嫣红,不拘一格最美。
▼奇花异草满园春
▼游客休闲歇息处
▼马若雷勒花园内购物店
▼植物园外面的休闲处,很有欧化感觉。
一位当地人自愿带我们去马拉喀什著名的神学院,此刻他带着我们穿过一个大集市。
▼右边着白长袍戴白小帽的当地自愿者结果七拐八扭差不多半个时辰才到达,不巧神学院在维修,只能去附近的博物馆转转,我们进去随便拍了几张照片。
▼马拉喀什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马赛克装饰色调另有一番特色
在摩洛哥十几天下来,作为本地人的老司机路上不下四、五次遭到警察盘查,交警忠于职守,貌似都有惊无险,每次都涉险过关。
▼接受交警盘查,出示驾驶证。
今天去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瓦尔扎扎特是摩洛哥土著人的家园,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以南。从马拉喀什出发,汽车沿着东偏南方向行进。
▼途中经过一家饭店,司机说这家比较好吃。
▼鲜美的羊肉倒是真好吃,没有一点膻味。
▼其他的那些什么酱之类和摩洛哥传统制法的橄榄都不合口味
沿途汽车一直在深邃的山谷和陡峭的山峰之间盘旋蜿蜒前行,中途须穿越阿特拉斯山脉。
▼山上遇到几个摩洛哥小伙在摆摊卖水果
▼他们很淳朴,乐意让我们拍照,天底下的农民都很朴实。
这些当地产的苹果和叫不出名的水果,便宜又超好吃。
▼10元人民币买7、8斤的当地水果
瓦尔扎扎特省的阿伊特?本?哈杜村,是这里一个著名景点,虽几近荒废,不过仍保留得相当完整,听说村子里还保留有几户土著人家。
年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于公元8世纪的这个村落,是一座用红土、稻草建成的城堡般乡村,除此之外,村落闻名于世大概还因为:好莱坞电影制作者对阿伊特?本?哈杜村的极其珍爱,听说至少有20余部著名电影如:《碟中谍》、《寻找宝石》、《埃及艳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情陷撒哈拉》、《星球大战》、《尼罗河宝石》等大片在此取景拍摄。为此,该村赢得了“摩洛哥最美村落”称号。令居民和政府认清保护古建筑给旅游业和经济所带来的长远效益。
以前进入村子是骑驴仔横渡护城河,现在已经修筑了一座桥,方便游人进入村内,还可探访内里居住的土著。这种结构有点类似于我们这里的干打垒式建筑风格,有外敌入侵时,村里人可以退守到这里进行防御。
去阿伊特?本?哈杜村,须穿过一个集市,据说这里的集市是由仍然居住在这里的6户柏柏尔人经营的。
▼集市纱巾很多,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种多样,极具阿拉伯民族风格。
▼还有各种地毯和陶瓷器具▼往建于山坡上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走去
阿伊特?本?哈杜村面临瓦迪河(wadi),密密麻麻的屋子聚集在山上,山脚下并筑起防御性的城墙,将村子环绕起来,以抵抗外敌侵略。与用红土垒筑的城堡相比,桥两旁棕榈树是古堡少有的绿色。城墙上建有角楼,城墙后是层层叠叠、依山而筑的民居。
▼走在瓦迪河桥上
用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建成阿伊特?本?哈杜村庄仍旧维持着昔日的模样,只有少数的居民仍住在村内,经济能力许可的民众都已经搬迁到瓦迪河对岸的新村落,遗留下完整的旧城区(Kasbah)村落,却仍然吸引观光客前来探访。
数百年过去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来往的不再是驼队商客,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穿梭在古村内
▼走进小村,那些红色的房屋和土墙几乎座座相连,这是防御性民居的最大特点,易守难攻。
▼修鞋子?
▼老头一直守在这个缺口,不知干嘛。
▼继续攀登
▼拍拍河对面的新村落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桥对面的新村也是一组土制建筑▼和当地人合影
▼远眺瓦迪河
▼泥浆似的瓦迪河
▼到达顶峰
▼犹如在沙滩玩泥沙砌堡垒砌出来一般
▼这种原生态的干打垒结构世存多少?难怪好莱坞钟情于此。▼旧城魅力势不可挡
▼娃娃加油▼站在高处爸爸拍个照
▼热情的摩洛哥小伙子都可以用流利的英文与游客交流
▼无障碍交流
在筑垒村目睹了一种叫做“燃画”的艺术,听说东方卫视真人秀《旅途的花样》里也曾介绍过。画师先用特制的颜料,在特制的纸上作画,表面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经过火焰熏一下,恰到好处的烧烤,一幅美丽的画便神奇般出现了。
▼燃画
▼看看燃画艺术的加工过程
▼这些碗里装的颜料应该就是能让纸上的图像显影的吧
▼山上的椰枣树,为数不多的绿。
▼远眺古村
▼村旁路口的地摊陶瓷工艺品
▼进入撒哈拉沙漠,这是我们预定的准备进入沙漠露营的户主庭院。据说撒哈拉沙漠住的都是柏柏尔人。
▼显然这户靠近沙漠的庭院有些沙尘▼沙漠里的一抹绿
▼二位当地沙漠导游
围墙外是沙漠,围墙内是人家,而且是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在撒哈拉沙漠住宿游玩的大老板。
▼沙漠之家
▼与导游在商议怎么尽快骑上骆驼▼眼看乌云密布,远行的骆驼还没归家,去村口接接。
▼骆驼归来,老远就摆出接客的姿态,真乖。
▼赶紧准备,先扎好头巾。
▼包得严严实实,以防风沙。
▼这就是我的坐骑▼临行前合个影
▼上哦!
▼坐稳了
▼都坐好了,出发!向撒哈拉大沙漠露营地行进!
▼出发了!
▼抵达撒哈拉大沙漠营地
▼帐篷都亮了
▼今夜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沙漠里的厨房,其他诸如浴室,热水冷水、洗手间一应俱全。
▼摩洛哥牧民很有礼仪,吃饭之前专门有人陪聊,都会英语呢。
▼语言不通的只好一边晾着
▼当然国菜塔吉锅不能少▼摩洛哥人招待客人的大饼和水果
▼丰盛的晚餐
▼摩洛哥待客的薄荷茶是不能少的
▼好享受
▼沙漠晚会开始了,几个韩国小伙子积极参与。
▼传授击鼓
▼一学就会?
▼西班牙的年轻人也来互动
▼一起参与
▼师傅细心指教怎么敲出摩洛哥鼓点
▼大合奏开始了
▼一段小视频记录难忘的撒哈拉沙漠之夜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起了个大早,在撒哈拉沙漠静静等待日出。
▼太阳喷薄欲出!
▼太阳出来了!光芒万丈!
▼万丈光芒!▼日月同辉天地共存
▼天地之浩大万物之渺小,会令任何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怦然心动!▼日出看完了,大家意犹未尽,不愿就此离去。
▼行走在世界屋脊的感觉有木有
▼因为三毛,知道了撒哈拉沙漠,如今亲眼目睹了这片圣地。▼光赋予其色,风给予其形;万籁俱寂,层层沙浪,此刻无声胜有声!
▼世外沙漠悠然自得
撒哈拉沙漠有多大?说个数字告诉您:它的面积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就差那么一丢丢:万平方公里!
▼尽管意犹未尽,也得返程。
▼这张照片让我想起天边的骆驼
▼在撒哈拉沙漠帐篷酒店的露天餐厅用早餐
▼沙漠之花如此绚丽
▼将骆驼和国旗融于一体,真是好创意!
▼放松心情
离开撒哈拉,沿途经过一个不知名的景点,好多日本友人在此驻足,我们也去瞧瞧。经打听,原来是以前的凿井,所有的井在地下都是连通的。
▼貌似荒原
▼高高筑起的凿井
▼应该是沙漠之地车水用的轱辘▼司机也参与其中观看,他也不一定来过此地。
▼老外也感兴趣
井后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土屋,日方的导游带着他们走到下面,里面有一条通道把所有的凿井链接在一起,导游说这个通道都是天然形成的。最长的有数公里之长。
▼似乎在此地又见到了干打垒,是不是沙漠缺水的原因?
▼像工棚一样简陋的“接待站”
▼即便是不知名的景点待客的薄荷茶也不能少
▼依然有各色纱巾和土特产供游人选择▼虽貌似穷乡僻壤,坐垫也难改阿拉伯风格。▼自驾车过来的游客不少
摩洛哥之旅上篇已完结,此篇为摩洛哥游第一部分,包括:卡萨布兰卡、索维拉、马拉喀什(萨第安墓、巴西亚和巴迪皇宫、德吉玛夜市、马若雷勒花园)、瓦尔扎扎特及撒哈拉沙漠等著名景点。为能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摩洛哥原汁原味的风情民俗和风貌,所有照片(含人和景点)未作任何修饰加工处理,均为原装,谢谢阅读!下篇景点更值得期待!南陵清点赞、转发、支持,人间三大真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jianicar.com/ddqh/158333.html